在左右沙发专卖店里买的茶几和电视柜竟然是“文化龙”牌!连日来,本报对市民李先生和向先生因买到纸质茶几和电视柜而怒砸家具的事件进行连续报道后,目前该事件已获得妥善处理。不过,左右沙发厂家在声明中提到,李先生和向先生在其专卖店内购买的茶几和电视柜并不是左右牌。而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也发现,家具专卖店里卖其他品牌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么,这种打着知名家具招牌却掺杂售卖他牌家具,“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合理合法吗?
起因
左右专卖店卖起“文化龙”家具
10月12日,本报以《两岁娃一脚将茶几踢出缺口》为题报道对市民李先生和向先生因买到纸质茶几和电视柜而怒砸家具的事件进行报道后,左右家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洪晓山10月13日连夜从深圳总部赶到长沙调查处理此事。
经调查,左右沙发深圳总部确认,被质疑的电视柜和茶几是好百年家居左右布艺沙发系列专卖店商家自行采购,由四川成都海派家具厂生产,商标为“文化龙”,产地是四川彭州。该产品不是左右厂家生产的,也不是左右牌。
不过,因为销售单据上没有注明销售电视柜和茶几的品牌和材质属性,而消费者和商户又各执一词,现在也无从核实。洪晓山表示,总部会介入处理,“无论这个产品是否是左右品牌,是否左右制造,只要是左右的店里出售的产品,左右公司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前提下,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暗访
专卖店“混卖”店员不主动告知
虽然左右沙发厂家积极介入了事件的处理,但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家具专卖店卖他牌家具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昨日下午,记者前往市内多家知名家具卖场,佯装购买家具。在此过程中,记者一共光顾了6家品牌家私专卖店,其中5家在销售其他品牌的家具,5家中有3家没有主动告知。
在一家知名沙发专卖店中,记者注意到,有三种品牌的沙发(各自小商标上有不明显标注)在同时销售,这些沙发风格样式相似,每套价格7800元至45000元不等。店员在向记者介绍产品时,并没有提及他们分属不同品牌,销售标签上也一律注明为“沙发”。当记者佯装发现品牌不一时,店员才解释其中两种为主品牌的旗下品牌,为子公司生产。
在某实木家具专卖店,销售的家具材质分别为赤槐、柞木和橡胶木。店员在向记者推销商品时,告知这三种不同木材的家具由三家不同厂家制作,品牌也各不相同。“本来我们这家店代理的是这个柞木品牌,但价格太高,很多消费者接受不了,我们就加进了另外两个品牌,您可以根据您的喜好和消费水平来选择。”店员介绍到。
调查
专店销售他牌商品成行业通病
“家具品牌加盟店未经授权销售其他品牌的家具、配饰,已经成为了行业通病。我们不允许销售其他品牌商品,不过相关条款并没有写进合同,通过此事看到了公司自身在渠道管理上确实还有一些不足和漏洞,我们将在全国各地的专卖店展开排查,纠正左右专卖店销售他牌商品的行为。”左右家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洪晓山表示。
对于部分家具专卖店热衷于售卖他牌家具的做法,深圳家具行业协会陈立透露了其中缘由,“如果要专卖店完全专卖,必须要求厂家能够提供所有的相关产品,家具品类很多,这样做不现实。那么只能代工贴牌。但是即使是贴牌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满足顾客的搭配需求,所以专卖店为了更好地达成销售,才拿出其他品牌的产品来搭配。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商家是为了谋求高额利润才有这样的举措”。
“厂家希望采取能够更好满足顾客的服务方式,所以对于经销商‘混卖’的做法也常常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陈立坦言,由于厂家和经销商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所以厂家在监管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漏洞,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家具生产厂家在管理上的弊病。“只有很强势的企业才可能严格管理,但也不可能做到不出问题”。
提醒
留个心眼不要轻信专卖
在广大消费者眼里,专卖店特别是冠名为特定品牌的专卖店,是指销售专一品牌产品的经营场所。不过,对于专卖店不专卖的现象,工商部门的监管范围也是有限的。
按照我国相关法规,只要经营者所经营的产品不超出营业执照核定的经营范围,或者厂家与经销商签订的合同中没有明确提出排他性,专卖店不一定非要专卖,专卖与否是企业自主经营行为。芙蓉区工商局东屯渡工商所所长陈钦就表示,在“左右沙发”事件中,由于左右布艺沙发专卖店工商登记的是家具销售,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销售左右品牌的商品,所以工商部门暂时无法追究其责任。
对此,消协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品牌专卖店购买商品时,要充分利用消费者的知情权,问清自己所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况,避免误购其他品牌商品。商家在推荐产品过程中,应该主动向消费者明示,不能借此误导。如果消费者发现专卖店以专卖为幌子,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可向工商部门举报。
记者手记
期待商家更诚信监管更细致
专卖店卖其他品牌的现象远远不止存在于家具行业,在建材、服装、甚至食品等领域都是屡见不鲜。虽然按法律规定,专卖店可以卖其他品牌,但部分商家打着专卖店的名头,却不向消费者说明你买的很可能是“挂羊头”的杂牌的行为,就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深深影响自己的品牌形象。
这套商家爱玩的“把戏”,其实不难看穿。作为消费者,惟有仔细再仔细、谨慎再谨慎、辨别再辨别,并将你的疑问、商家的承诺白纸黑字写进合同。但真正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仍然需要商家把“诚信经营”的理念渗透到骨子里;主管部门把监管做得再主动细致一点。只有这样,消费者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