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木制品环保新规 我国企业感凉意
编辑:小明 来源:河南室内设计网 发布时间:2012-12-17 15:49:11
点击:21530
近日,欧盟正式通过了“木材及木制品规例和新环保设计指令”,计划于2013年3月3日开始强制实施。这是我国遭遇的又一个重要贸易、技术壁垒。家具、地板等木制品将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如果按照欧盟“指令”的认证要求,国内木制品企业目前可能只有1%符合规范,那么,不合规的企业如何应对?
欧盟出台木制品环保新规定
欧盟指令要求FSC认证据记者了解,欧盟“木材及木制品规例和新环保设计指令”是对2010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的《欧盟木材与木制品法规》的深化和细化。目的是进一步改善林业经营和采伐活动,阻止非法采伐的木材进入欧盟市常《欧盟木材与木制品法规》主要适用于在欧盟内生产及从欧盟以外国家进口的木材及其木制品,其中,“尽职调查”体系是该法规的核心内容,其包括三个风险管理因素,即信息获娶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
指令提出,良好的森林经营可以减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好地取得环境、社会、政治和经济利益,这在全球已形成了共识。基于此,为了进一步遏制毁林行为,鼓励合法木材贸易,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采取措施使欧盟对非法采伐木材关闭市场大门,规范欧盟市场参与木材贸易企业的行为,设立强制性法规。
指令中的FSC认证是一大门槛,要作为原料的木材100%达到合法性或者拿到FSC认证。指令强调输欧盟的木材及木制品,其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上的所有厂商,必须提交木材来源地、国家及森林,木材体积和重量,原木供应商的名称地址等证明木材来源合法性的基本资料。
据悉,从全球范围来看,获得FSC认证的木材大约只有10%。而就中国而言,市场上获得认证的木材则不到1%。而且,该机构的标准与其他国家的标准并不互认,这为合法性的取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专家认为,欧盟“木材及木制品规例和新环保设计指令”作为一个新的“绿色壁垒”,无疑将抬高我国家具、地板等木制品出口的门槛。
企业感到“凉意”
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品出口国,家具、各种人造板、地板及木制品的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欧盟是我国木制品出口第二大市场,2011年出口欧盟的木制品占中国木制品当年出口总额的近1/4。
欧盟的新指令对我国地板企业影响到底如何?很多企业分析,欧盟新规执行后,通过FSC森林供应认证的原材料比较少,必然导致企业增加采购成本,还要承担额外的认证费用。因此,企业对新指令有些担忧。新政策的执行,木制品行业可能会出现洗牌,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将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会迫使相关企业退出欧洲市常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欧盟新“指令”已经对中国出口欧盟的家具、地板等产品产生了影响。在不久前结束的广交会上,一些木制品企业就感到了欧盟方面的“凉意”,很多参展商表示,在本届广交会上,今年上半年与公司之前有频繁业务联系的欧洲客户基本上很少有下单,虽然进馆的采购商人数比预期多,但很多人咨询完后,都说要等回去评估完才决定是否下单。
专家提出,要适应新指令的挑战,企业必须从现在起就要做好准备,了解向欧盟出口木制品时需准备的文件或资料。同时,若企业是利用进口国外木材来生产出口欧盟的木制品,也要注意向供货方索取其木材或木制品来源合法的文件或资料,这样可以先从自身出发保证所用原料的可追溯性。而相关检验检疫人员提醒生产企业,家具、地板等生产企业要加快拓展其他市场的业务,此外,还要积极开拓上游市场,建立多家认证木材供应群,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主动姿态应对新规。
各有各的对策面对欧盟即将实施的“指令”,很多家具、地板企业采取了丰富多样的应对措施,对行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据记者了解,一些企业正在通过转型升级、引入高科技、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改进等方法,跨越这道“门槛”。据宜华木业相关人士介绍,他们企业生产的实木家具等,原材料都是有正规进货渠道的通过认证的木材,现在,他们会将生产余料边端打成一个个方形凹凸,将余料链接在一起,加以利用,用这种方法连接起来的木材有时比整木更结实,也更加环保,降低了“绿色壁垒”而产生的成本。
而一些企业则用新材料取代木料,河北新思钢木家具公司在今年广交会上推出了以无污染的聚碳酸酯为原料生产出的家具。该公司业务经理李玉洁介绍说,虽然新研发的每个模具造价达到50余万元,但大大减少了其他各项成本,更重要的是原材料和产品都绿色环保,顺应了现代潮流,避免了“绿色壁垒”。
还有的企业大力开发竹制品应对心得贸易壁垒。据悉,广东顺德一家出口欧盟的家具企业,目前正在采用竹制品代替木材生产家具,这家企业负责人称,竹子的再生能力比较强,不像木材需要几十年的生长周期。虽然也需要各种认证,但从生长周期和环保的角度看,可能成为以后发展的一种趋势。
虽然欧盟新指令可能令中国输欧盟木制品受阻,但是,很多有眼光,有担当的企业也认为,保护环境也是企业共同的责任,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也是全球大势所趋。我国是生产制造大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虽然企业有困难,但更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这些指令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