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强化节能减排责任 多管齐下才能解决问题
编辑:小明 来源:河南室内设计网 发布时间:2013-8-30 9:12:31
点击:19008
据经济之声报道,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2013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确保今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以上。
发改委共提出了12项措施,包括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研究把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同时,还要求建立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加强绿色信贷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融资能力。
27日,有关节能环保的消息非常多。除了上述所说的之外,还有两条比较重要的消息:一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和质检总局决定组织开展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工作,支持再制造产品的推广使用,促进再制造旧件回收,扩大再制造产品市场份额;二是来自北京市环保局的消息说,即日起,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将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入银行征信系统,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今后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将面临更高门槛,甚至存在贷款被拒的风险。
有关节能环保的政策密集出台,这个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环保事业之重要性。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节能环保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从长远来看,大型企业才是结构调整的真正难点所在。它们能否适应市场变化,或许将成为中国经济本轮调整的关键要素。而中小企业又在转型中充当急行军,市场能否真正择优,培养一批责任意识强的企业,淘汰那些效率低下、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今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是3.7%以上,发改委这个时候提出12条措施,是不是表明完成任务压力还比较大?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
要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后三年年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需要降低3.84%,这比前两年平均降幅高出1.0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今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是3.7%以上。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就此发表评论,他认为从当前的情况看,我们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面临较大的难度。
韩晓平:因为前两年我们比较放松,工作注意的程度不够,所以积下来不少问题。今年马上要到9月份了,这时候才下达这样一个指标,在最后几个月完成这个指标恐怕难度还是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地方,因为前段时间经济不太好,可能还是能容易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最近经济开始复苏了,一些地方由于担心自己的经济下滑,放任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地完成这个指标的压力。
发改委提出的12项举措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研究把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媒体都对这项内容予以高度关注。韩晓平表示,这个政策即便出台恐怕也到年底了,所以对今年完成减排任务意义并不是非常大。但从长久来看,建立一个有效的税收制度,特别是对一些高耗能的产品,加大税收就可以防止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也就可以防止高耗能产品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韩晓平:因为我们需要一些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治理它们的环境污染,特别是高耗能企业,所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税收制度,能保证这些企业进行良性竞争,最终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上,才能保证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
这两天密集出台了各项节能环保政策,节能环保现在在政策层面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具体到执行层面,前景如何,我们还是要理性分析。节能减排除了需要政策发力之外,更需要企业执行。但是,涉及到企业自身利益,政策执行面临的困难也不小。人们担心,看上去美好的政策、制度,难免又被束之高阁、当成摆设。韩晓平指出,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关键是把环保耗能跟各地各行业的一些主管官员政绩挂钩,完不成任务就摘帽子,让更多的官员关注这个问题。
在减排这个问题上,每到年底的时候大家都会听到一些高耗能产业停产的消息,这些可能是地方为了完成年度减排目标,年度环保任务,采用在最后一两个月停产这样一个简单的做法。这些产业为什么宁愿在一年中停产一两个月,也不愿意在年中或者全年的过程中实现减排呢?
韩晓平:现在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如果企业再继续生产这种高耗能的产品,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税收,再加上政府督查,同时再加上银行不提供贷款,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现在恐怕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我们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各个部门共同来做工作,才能保证节能减排的任务能够实现。
从成本方面来说,使用环保设备,对企业来讲无疑增加了一项环保成本,这些设备在日常运转中占日常产品成本多大比重?
韩晓平:其实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是不管成本多大都要实行,因为成本不是一家增加的,而是整个行业,如果是整个行业完成这个标准的话,就不存在任何一家企业因为标准太高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企业不执行环保标准,所以跟那些执行环保标准的企业来比,它反而竞争力加强了,所以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把这些害群之马直接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