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小明 来源:河南室内设计网 发布时间:2016-12-1 10:05:22
点击:27812
图文提供:郭全生
CIID15(郑州)专委学术顾问
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导
其实不想说“设计”,因为它已融进到我的日常生活且几乎每天都在说,说多了内心会升起“抗拒”。是因为教师的职业所致还是其他缘故,但依然要说设计,因为设计不简单,复杂到必须由多学科来共同支撑,很难,难在不仅是目前理解设计表象的色与形,而是应归属于研究人和物的沟通方式。就如茶道,喝茶其实只是借口,感受美的过程才是行为之根本。
1990年,我的大学老师孙汉桥先生到新加坡探亲3个月,回来便问他“感觉怎么样”,“比想象的好,生活中你想到的有,没想到的也有”。我听得懂却实在想不出究竟是如何的样态,这段对话依然像是发生在昨日,当年想象到的有或没有,今天,我们“都有”了,果真是这样吗?似乎当年老师说的是看得见的视觉景象,而看不见的正是我想要迫切了解的。我想今天对于“看不见”的部分正是体现设计“优”与“劣”的要因。1996年聆听了日本筑波大学朝仓直巳教授的讲座,尽管是图片也隐约使我明白“发达”的表象,“光构成”、“纸构成”、“材料研究”、“设计研究”等新词的出现,是我留学的初衷,当年唯一的抱负就是想知道“发达”到底意味着什么。日本就好像是处在世界的边缘,受到全世界的影响,所有的东西都堆积并掺杂在一起,变得杂乱无章。日本既受过中国、印度的影响,也受到罗马以及大洋洲的影响。也许正是源自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的影响,才会使他们把有些内容全面进行扬弃,于是迫使他们对待事物有了朝向“简单”的思考,这也许符合哲学中的专业术语---”扬弃”。
初到东瀛,学习语言的压力胜过一切,身体所有的器官和精力都在应付单词,32岁的人每每在课堂中遭到老师的提问也会倍感紧张、胆怯。因此什么都不想,更不要说“设计”。体重两年间减去20公斤脂肪,甚喜。第一次回国见到朋友打招呼却遭到漠视,原来是不认识我了,原来学习这种状态也是减肥的捷径。此后体重开始反弹,细胞还是适合故乡的滋养。
“安静”是我对日本城市的第一印象,然而留学生同胞为此感到非常不爽,闲聊间说这里静得极像是乡村而决非城市。那怕周六、周日也依然“安静”,无论是马路、住宅、学校、商业街都“静”,甚至红灯街区(合法)也是如此这般,怪了。用SONI音响招揽客人应该是省力的,然而他们却不愿,也许免得招来警察影响生意,慢慢的了解到“知耻”的教育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给城市带来声音的是宣传车以及荷尔蒙强盛又想宣泄的年轻人,在马路上开着排量小却声音极大的摩托穿梭于城市间,好似在向这个社会控诉着、吼叫着。 当然“安静”是相对的,这里的年轻人对日常生活的欲望极具影响力,为了满足物欲就用“援交”来获取丰厚的报酬,到现在依然是日本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又像是背离了“知耻”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也许正是因为年轻人从思想到行为的抵触,才使得这个社会还显现出一点活力,不然的话,已成型的社会在各个行业均形成了近乎于“保守”的现象,东瀛文化是保守的,其“保守”是一种既奉行美国主义又保护资本主义的态度,这种保守的传统影响着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与人之间的阶层差异亦是如此,记得在研究室讨论时,副教授突然接到电话,说了两句话便迅速站起来很谦卑的样子仍继续讲,安静的研究室内我知道是正教授打来的电话,心里便觉得好笑,教授又看不到你谦恭的样子,何必如此。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的确,尊重绝非只是表象,而是源自于内心,于是就决定了人的自然行为,显得安静而绝非造作,因为行为的造作是需要动用夸张的表现,安静的环境中语言似乎能够体现说话者的态度。
学习过程中主修了“声音デザイン(设计)”的课程,其中包括对语言的讨论。各种单词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像爬楼梯一样循序渐进,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能够读懂文章,能够使用新的语言跟人交流了。就像小孩儿,有一天突然能够讲出话来一样。生活中发现日本人怎么都学不会愉快的谈判和讨论,可能是他们不会把语言当作伦理的工具来使用吧。语言通过声音进行传递,通过声音可以判断出人的性格。但实际上,人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人的性格。小声说话尽量不影响到别人似乎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教养。另一方面,日本的居住方式也决定了无论是传统私宅或公共住宅的构造中,声音分贝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尽管日本在最近的一百年里没有形成关于居住方式的规范。生活样式的改变依旧使城市拥有安静的空间,也许还包括泡沫经济后他们集体亲身体会到财富的虚无和脆弱,经历了近百年,虽然非常严酷,但正因为经历了这些,才会让他们有了今天的安静。
在满是欲望的土地上是无法生长出精致作物的,同样也无法长出美味的果实,更无从产生令世界羡慕的美和幸福。安静与从容的养成,也是我今后在设计教育与实践中一直要坚守的。